新闻动态
炭黑尾气锅炉搬迁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3-03-31 13:21:36

章 总 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炭黑尾气锅炉搬迁技改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XXX公司

1.1.3项目建设性质

搬迁技改项目

1.1.4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拟建设在项目企业厂区内,位于炼焦炉东侧和精煤堆场西侧一号烟囱和二号烟囱东北侧。项目所在厂地为现有装置之间闲置土地,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地势平坦。场地属于垅岗谷地,喀斯特溶蚀地貌,场地高程在1958.29-1980.56之间。

1.1.5项目负责人

1.1.6主要建设内容

本次炭黑尾气锅炉搬迁技改项目是利用炭黑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可燃尾气作为二次能源,搬迁一台蒸汽锅炉,每台生产35吨/时5.3Mpa过热蒸汽,供厂内生产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

原锅炉系统建设于2009年,后因在线检测排放烟气中SO2不达标于2012年报停至今。现将原35吨的尾气锅炉搬迁至热电3#循环流化床锅炉南面,烟气并入热电分厂现有的烟气脱硫装置,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锅炉主蒸汽并入热电分厂主蒸汽管网。

原锅炉在运行时状态良好,各项性能指标正常,使用时间不长,仅仅3年,在停炉期间保养维护良好。该锅炉具有工艺先进、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已被很多企业在余热利用上广泛采用,是一种较为成熟适行的技术方案。

1.1.7项目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资金为300.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用259.98万元(土建工程费用63.78万元、设备搬迁新增及安装费用196.2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9.90万元以及基本预备费用10.12万元。

1.1.8项目资金来源

本次项目总投资资金300.00万元,全部由项目企业自筹。

1.1.9项目建设期限

本次项目建设期,建设工期为4个月。

1.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XXX公司,属国有大型能源加工型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5日,占地面积2171亩,注册资本10.55亿元,现有固定资产30多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在职员工1800多人。

公司现拥有400万吨/年洗煤、200万吨/年焦化、270万吨精煤调湿装置、20万吨/年焦油加工、20万吨/年甲醇、10万吨新工艺湿法硬质炭黑装置、12万吨/年粗苯精制、5万吨/年顺酐等生产装置。主要产品有焦炭、甲醇、硫铵、工业萘、沥青、洗油、苯酚、纯苯、甲苯、二甲苯、炭黑、顺酐等20多种,种类齐全、质量过硬,其中公司生产的珠源牌冶金焦炭被授予“云南产品”,是云南省大产业链为完整的煤焦化转装置。

公司的各生产装置充分体现了“大规模、高技术、高起点、多联产、一体化”循环经济的理念,具有“节约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典型特征。采用了国内先进的4×55孔5.5米侧装捣固焦炉炼焦、配型煤炼焦、焦炉气纯氧转化制甲醇、焦油深加工、苯精制及苯深加工等技术,工艺技术先进,设备装置先进。

公司各装置的建成投产,对于云南省的煤焦化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焦化工业水平的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先后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珠源先锋•新型工业化先进集体”、“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云南省煤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2010年云南省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十一五节能先进单位”、“节能示范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3.《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5.《“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7.《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8.《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

9.《云南省节能“十三五”规划》;

10.《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11.《云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12.《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14.《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15.《现代财务会计》;

16.《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17.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

18.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1.4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该企业现有条件(设备、场地等)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

(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先进的节能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 效益。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

(4)设计中尽一 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 能源重复利用率。

(5)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

1.5研究范围

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 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及社会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如下表:

1.7综合评价

本项目重点研究“炭黑尾气锅炉搬迁技改项目”的设计与建设,项目充分依托企业现有的各项基础设施、已有设备,对于净化大气环境,节能减排,综合利用,转化增值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本项目搬迁重新投运后,燃用炭黑尾气,减少了炭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改 善环境条件。可利用排出的废气及炭黑尾气为该公司提供廉价的电能。还可对外供电,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该公司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环保发展政策号召的有效举措,搬迁技改原有的锅炉系统,充分利用了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项目投资低且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节能环保效益更加显著。所以,本项目建设非常必 要且十分可行。

第 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 要性分析 8

2.1项目提出背景

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传统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的恶果,已经让我们深受其害。我国出重典型性雾霾天气,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下狠招,力争用短的时间和有效的方法让我国的环境回归正常轨道。锅炉历来是各大企业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设备,加强锅炉节能环保改造是企业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推进节能环保发展的重要方面。现如今由于煤炭在所有工业能源是成本较低的,所以我国大部分锅炉使用企业和个人都选择燃煤锅炉。以燃煤为燃料的锅炉,而燃煤通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大气污染物,这些均是PM2.5的重要来源,也是产生灰霾天的关键元凶。

煤炭的燃烧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烟尘颗粒物,而且煤炭中所含的硫化物价和氮氧化物也远超国家标准,燃烧后的排放更是超标数倍。因此燃煤锅炉改造,成为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在认识到煤炭燃烧后排放的严重后“禁煤令”随之而生。

项目公司现有四条炭黑生产线,分两期建设,Ⅰ期于2009年三月份试生产、Ⅱ期于2012年五月份试生产。在炭黑尾气的利用上Ⅰ期配套35吨的尾气锅炉,尾气(脱水前)用量4万Nm³ /h,副产5.3MPa、485℃的高压蒸汽并入公司高压蒸汽总管,后因在线检测排放烟气中SO2不达标报停;Ⅱ期鉴于煤气不能满足200万吨焦化配套20万吨甲醇对煤气的需求(5.4万Nm³ /h)以及充分考虑200万吨片区资源高 效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在炭黑尾气的利用上将四条线的炭黑尾气(除自用外,7万Nm³ /h)通过脱水提高炭黑尾气的热值(由600kcal/Nm³提高到1000 kcal/Nm³)用于置换回炉用的焦炉煤气,置换出来的焦炉煤气用于生产甲醇。

因公司焦炉分段修复后,不在具备使用炭黑尾气的条件,原35吨尾气锅炉未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在线检测排放烟气中SO2不达标报停,并且没有增建脱硫脱硝设施的位置,故拟将35吨的尾气锅炉搬迁至云南公司热电3#锅炉南面,烟气并入热电分厂现有的烟气脱硫装置。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云政发[2014]9号),行动方案在整治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继续保持优良,部分地区持续改 善。

2017年11月30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环境保护税云南省适用税额和应税污染物项目数的决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税征收标准是:2018年1月至12月,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1.2元;水污染物每污染当量1.4元。2019年1月起,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2.8元;水污染物每污染当量3.5元。《决定》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凸显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因此说公司的环保压力非常严峻。

鉴于以上背景,本次锅炉搬迁技改项目是利用炭黑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可燃尾气作为二次能源,搬迁一台蒸汽锅炉,每台生产35吨/时5.3Mpa过热蒸汽,供厂内生产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汽。本项目实施不仅合理利用了企业炭黑尾气资源,降低了企业燃煤成本,还可大大减少企业现有锅炉污染物排放量,从而有效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实施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2.2项目建设必 要性分析

2.2.1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需要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了切实有效地加强能源管理,节约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和推行科学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我国节能目标的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开展企业高 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是我国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很多企业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2.2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号召的有效举措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而绿色产业的主力军就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因此,绿色产业及产品将在今后国际经济、技术和贸易中展开激烈竞争。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必 须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必 须不断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为大规模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根据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580万吨、1574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15%、15%。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严格行业规范、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油石化、船舶、煤炭、印染、造纸、制革、染料、焦化、电镀等行业中,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分区域、分流域制定实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锅炉、造纸、印染、化工、焦化、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电镀等重点行业、领域限期整治方案,升级改造环保设施,确保稳定达标。

依据《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的要求,焦化企业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逐年不断提高。

根据工信部于2014年3月发布的《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年修订)》(工[2014]4号)的要求,焦化企业污染物排放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

该项目可利用大量的炭黑尾气。炭黑生产过程产生的尾气含有 13.1%的氢气、12.37 %的一氧化碳、2.07%的甲烷和0.43 %左右的烷烃、3.89%的二氧化碳(均为干基),其平均热值约为4000千焦/标准立方米,是一种有毒的低热值可燃气体。若排往大气,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因此对炭黑尾气的回收利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并可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进程。

2.2.3促进云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指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把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效、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做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总量、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载体,利用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出贡献。自2016年起,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设1-3个技术先进、配套健全、发展规范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装备和产品,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为配套,研发、生产、推广、运营、服务等上下游协同推进、配套健全的产业发展格局,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社会及民间资金的投入,推动用能单位实施锅炉 (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交通运输节能、太阳能建筑应用、绿色照明、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节能重点工程。落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开展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督促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本次锅炉搬迁技改项目实施有助于企业实现炭黑尾气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锅炉运行成本,实现企业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此举符合云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及目标。

2.2.4合理利用炭黑生产尾气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断增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环境质量有恶化的趋势,环境形式相当严峻,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改 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削减废气排放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方面,项目公司属于云南省的大型化工企业,也是当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相应的节能减排任务,对保护环境、化解周边居民矛盾将起到比较明显作用。

另一方面,炭黑生产过程的尾气利用,不仅是节能环保的大事,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点。炭黑产品在焦化行业和橡胶行业两头的挤压下,利润空间有限,因而尾气综合利用成为其效益的重要增长点。

利用排出的废气即炭黑尾气可为该公司提供廉价的电能,还可对外供电供热,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彻 底改变人们对炭黑行业原有的“高 能耗、高污染”的观念,使得炭黑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尾气利用工作就更有了新的意义。同时还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循环。

2.2.5提升项目公司竞争力水平进一步壮大企业发展的要求

如今,现代工业企业已形成共识,在现代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中,利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实现高度高 效节能环保和优工艺控制,可以大大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改 善环境。高 效节能环保减排技术改造也是在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推动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本项目是在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减排的号召下进行锅炉搬迁环保技术改造,技改完成后可实现炭黑尾气的回收利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进而企业可以适用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此举可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水平,壮大企业发展能力,促进项目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3项目可行性分析

2.3.1政策可行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 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 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施锅炉(窑炉)、照明、电机系统升级改造及余热暖民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节能自愿活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2、《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指出:

环保 十三五 规划坚持远近结合,既要以五年为主,必 须要提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奋斗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注重深化生态文明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必 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和安全的出发点、着力点,全面体现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经济新常态,以环境质量改 善为核心,适应社会新期待,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相结合,建立环境质量改 善和污染排放总量双重体系,综合反映治污减排、风险防范、空间优化、制度建设进展,注重在重点地区、行业精准发力、精益管控,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初步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 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在既有常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污染物总量控制注重特定区域和行业;空气质量实行分区、分类管理,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3、《云南省节能“十三五”规划》提出:

落实《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大力发展轻工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调整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纵向延伸拓展,横向配套协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实现工业发展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耗能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实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实施能源消费系统节能低碳改造,实施电机、变压器、锅炉、窑炉等终端用能设备专项能效提升计划,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积极推进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工业的应用,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节能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与绿色化整合发展,全面推进能效对标活动和能效“领跑者”行动,全面落实企业能源利用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计量管理体系,逐步建设全省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开展电厂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采用新技术对磨煤、点火、燃烧、除尘、汽机、冷却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不断降低发电煤耗。严格锅炉能效准入门槛,制定燃煤工业锅炉淘汰更新改造路线图。采用循环流化床、新型高 效煤粉炉等节能高 效锅炉更新、替代老旧锅炉。加快推广燃气、燃生物质锅炉。开展锅炉(窑炉)燃烧优化、富氧燃烧、低温余热回收、蓄热式燃烧、太阳能预热、冷凝水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锅炉(窑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探索锅炉运行在线监测和节能诊断,定期开展锅炉(窑炉)能效检测,提升现有锅炉(窑炉)运行管理水平。采用缠绕管换热、相变换热等新型换热技术对换热装置进行改造。采用纳米纤维等新技术保温材料对炉窑、热力设备、管道等进行保温改造。建立完善工业锅炉节能环保监测评价机制,开展节能环保标杆锅炉房创建活动。

4、《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

引导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支持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能耗监测领域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 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重点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低碳化、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绿色化改造。加快推进落后产能和装备淘汰。推动电机、变压器、锅炉、窑炉等终端用能设备节能改造。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实现废水、废物、废气集中处理。

5、《云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

开展燃煤锅炉和燃煤机组综合整治。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2018年底前,所有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到2020年底前,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

加大对纯凝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供热管网建设,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在不具备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条件的地区,现有多台燃煤小锅炉的,可按照等容量替代原则建设大容量燃煤锅炉。

可见,本次“炭黑尾气锅炉搬迁技改项目”属于国家及地方大力鼓励支持发展的锅炉搬迁技改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具备政策可行性。

2.3.2技术可行性

余热利用是在一 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 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 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 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 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

余热利用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废气、废热转换为高品质的热量的,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余热利用的重要设备是锅炉。它利用废气、废液等工质中的热 或可燃质作热源,生产蒸汽。生产工艺排出可燃副气是宝贵的化学燃料能源,引入锅炉燃烧产生蒸汽热能,是冋收利用工艺余热,提高 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就是利用炭黑生产过程排出的可燃尾气,利用它具有的化学能经过锅炉转变成高品质的热能。

该项目是由该企业炭黑生产装置引来的炭黑尾气送往炭黑尾气锅炉。在专用燃烧器中,炭黑尾气与经锅炉空气预热器预热后的空气经鼓风机以切向旋流方式混合、燃烧。燃烧中,炭黑尾气中的有害成份转变成无害成分,并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经尾气锅炉的各受热面与软化水进行换热后,软化水受热生成发电供热的蒸汽;高温烟气传热后温度逐渐下降,终经锅炉引风机抽出,从烟囱排向大气。这样不仅避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还回收了炭黑尾气的热能进行发电。除盐水水在尾气锅炉中,吸收热量被加热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由锅筒进入过热器,进一步被加热成过热蒸汽,并入全厂高温高压蒸汽管网。

这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许多部门和单位予以实现并大力推广的技术。因此,项目实施技术可行。

2.3.3管理可行性

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

2.4分析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节能环保产业政策,有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施,项目符合当地产业规划及产业布局建设要求,工艺设计可靠合理,是一项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对于企业生产和企业长足发展来说非常必 要,项目企业技术优势较强,资金实力雄厚。

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可行,且十分必 要。


咨询热线 公司地址